2022年7月5日至9日,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汉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三线建设”调研小分队赴十堰市建设旧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此次社会实践,为深入了解十堰三线建设的相关情况,调研小分队将资料查询、遗址观览、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四者相互结合,切实体会三线建设在十堰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三线建设中汽车工业、铁路运输、水利工程的三个大类,队员们依次前往东风轮胎厂、十堰市博物馆、襄渝铁路、黄龙滩水电站和丹江口水电站开展调研,领略建设风貌、感受建设精神。
在十堰博物馆,调研小分队接触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从大量的文件资料中,能够感受到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的高度重视,了解到许多先进人物事迹。195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构想。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中央决定实施“三线建设”,重新提出二汽建设。数十万建设者们在鄂西北的“一片白纸”上,绘就一幅新的车城图画,十堰迅速崛起为闻名全国的汽车之城。队员通过参观当年的现场照片以及保存下来的劳动工具,体会到了三线工程拔地而起的宏大过程和劳动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
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之中,襄渝铁路的落成,为十堰工业增添了不可忽视的力量。1969年一大批铁道兵、民兵、学生兵高举着旗帜,展开了襄渝铁路大会战。修建铁路施工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公路、没有电力,他们靠肩扛背驮,靠铁锤、钢钎、风枪进行施工,靠提马灯、打火把进洞施工。襄渝铁路,是一条用鲜血筑成的钢铁动脉。沿线军民戮力同心,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牺牲。调研队员沿铁路而行,走访遗址、拍摄照片,对三线建设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南水北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丹江口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为支持工程建设,有28.7万十堰人移居他乡。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又有18.2万十堰人移居他乡。丹江口被生动地称作“北方的水井”,而十堰作为建设者和“守井人”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队员们进入丹江口大坝,观览水坝现状;查询资料,了解大坝建设详情。
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调研小分队通过走访居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了大量周边人们对于十堰三线建设的看法与感受。通过询问调查老、中、青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从受调查者们的视角更为清晰地了解了三线建设的情况。调研小分队发现,三线企业不仅本身拥有大量可供旅游开发的工业遗址和人文资源,并且大多位于山区、乡村或城乡结合部,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独特的自然旅游优势,具备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叠加的开发条件,为不可多得的文旅资源。
本次社会调研成果颇丰。队员们表示,本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三线建设的宏伟工程和伟大精神,也让我们为之叹服和感激。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数万军民在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建设精神更是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到198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主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襄渝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及相关专业厂、丹江口水坝和黄龙电站的建设。这些重大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十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十堰市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建设精神,这些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